一、出场语境
“大巡真理会”属于韩国光复后创立的新兴宗教团体,其创会人是朴汉庆(1917~1995, 号牛堂)。该会的前身是赵哲济(1895~1958, 号鼎山)于1925年创立的“无极道”宗团——1950年,“无极道”更名为“太极道”。据说,赵鼎山创教实乃在修道之中,感悟姜一淳(1871~1909, 号甑山)的大巡真理,“并得受宗统继承之启示”1),便于全北旧泰仁道昌岘设道场,创立宗团,号曰“无极道”。易言之,“大巡真理会”的教义宗旨、精神关怀和信仰实践等都与姜甑山、赵鼎山之“阳山道”2)一脉相承。
在大巡真理会,姜甑山被奉为圣师教主,称作“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姜圣上帝”;赵鼎山被尊为“道主”;朴牛堂被称作“都典”。“在‘大巡真理会’的信仰中,姜甑山、赵鼎山具有绝对崇高的神圣地位。教中道人们把姜甑山奉为九天上帝,把道主赵鼎山侍奉为玉皇上帝,把创立大巡真理会的朴牛堂奉为英明的宗教领袖。”3) 另据《典经ㆍ译注》之“两山道”条载:“全罗道金山寺弥勒殿的铁锅台上有弥勒佛像,身旁置有两位菩萨像,成‘出’字形。‘出’字为两座‘山’叠在一起的形状,所以谓之两山。 《典经》中有两山象征着‘姜甑山上帝’的‘山’和‘赵鼎山道主’的‘山’。因此,两山道意味着甑山与鼎山的大道,即大巡真理。”4) 简言之,大巡真理,亦即姜圣上帝“大巡天下”所要启示的真理——“阴阳合德、神人调化、解冤相生、道通真境”——此即大巡真理会之教义宗旨。这也正是大巡真理会一以贯之的生命大道,笔者称之为“一道”。此道由姜圣师甑山与赵道主鼎山“二山”所开启、演绎,并被大巡真理会沿袭与传承;“二山”上下叠码,一脉承续,由此构成一“出”字。此“出”字,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该教教主昭示的匡定先天度数、开辟后天仙境的经世济民之出路。
除“一道”“二山”之外,大巡真理会有其特定关怀的生命场域——“三界”。据《典经》之<预示>记载:姜甑山认为,“至今三界之未得开辟,唯先天相克支配人间,世间累积冤恨,天地人三界相隔绝,世间灾祸横生之故也。”5) 于是乎,九天“上帝降临世间,匡定天地度数,调化神明,解万古冤恨,立相生之道,开启后天仙境,解调神道,确立不可动摇之度数,其后调和人事”6),即以报恩“相生”之道,化解怨恨“相克”之三界人神。这也就是《典经》中所谓,“匡定先天之度数,开启后天无穷仙境之运路,以解相克所致一切冤恨,以相生之道济度世间苍生,此上帝之大志已秘传于世间矣。”7) 可见,大巡真理会的终极关怀所及实乃天、地、人三界。
如上所述,大巡真理会遵奉“阴阳合德、神人调化、解冤相生、道通真境”16字构成的“一道”“真理”,信仰姜圣师九天上帝甑山、赵道主玉皇上帝鼎山此“二山”上帝,并以都典朴牛堂创制的宗教组织为实体,其宗旨、信条与目的,皆延续道主赵哲济所确立之思想主旨,并贯彻推行实践“二山”上帝确立、演绎的“相生”原理,致力于化解天地人三界的终极性生命难题。
此“一道”“二山”“三界”实乃构成大巡真理会教理教义的基本信仰元素,也形成了大巡伦理思想的基本理论与宗教实践的前问题视域。其伦理思想的展开,或许就围绕某一问题主线,通过特定的伦理预设与道德实操而分层次、按步骤推演展开。
通读《典经》《大巡指针》和《大巡真理会要览》,笔者发现大巡真理会思想内含如此一个伦理问题视域——问题表征:阴阳失序、神人失和;问题症结:结怨忘恩、冤恨叠加;问题化解:解冤报恩、化克为生——笔者认为,这一主线贯穿于大巡真理会的伦理思想始终,它是探究大巡伦理思想及其特质的中轴干线。易言之,大巡伦理思想即围绕这些因子形成的问题域、概念群而呈现。
首先,谈谈问题表征 据《典经》之<教运>第一章之九记载:
一日,上帝对金亨烈道:“西洋人利玛窦来此东方,欲建地上天国,却因儒教根基深厚,积弊日久,改革难行,终未能如愿。不过,利玛窦打通了天与地之间的界别,使各守一方、互不越界之神明彼此开始往来。利玛窦死后,率东方文明神前往西方,开启文运。自此,地上神开始模仿天上一切妙法,将其施展于人间,西洋一切文物实乃仿天国之模型矣。”上帝又道:“然其文明者,倚重于物质,助长了人类之骄慢,以致动摇了对天理之信心、为征服自然犯下了种种罪恶,荡涤神道权威,致天道与人事常道皆有忤违,三界混乱,道基断绝,因此,一切原始神圣、佛、菩萨等汇集一起仰望九天控诉人类与神明界之劫难。吾降临西洋大法国之天启塔,大巡天下,临于东土朝鲜母岳山金山寺三层殿弥勒金佛三十年,为崔济愚开示了济世大道。然济愚未能超越儒教典宪,不能明大道之真髓,故吾于甲子年收起天命与神教,于辛未年降临世间。”8)
在姜甑山看来,东方儒教思想根深蒂固,不利于西洋人传教,但以利玛窦(1552~1610)为代表的西方科技文化,“打通了天与地之间的界别,使各守一方、互不越界之神明彼此开始往来”,然而因其“倚重于物质,助长了人类之骄慢,以致动摇了对天理之信心、为征服自然犯下了种种罪恶,荡涤神道权威,致天道与人事常道皆有忤违”,以至于“三界混乱,道基断绝”,引起新的伦理问题。这一伦理问题,在“一切原始神圣、佛、菩萨等”那里亦成棘手难题。于是,他们“汇集一起仰望九天控诉人类与神明界之劫难”。在姜甑山眼里,如此“劫难”的生命困境背后,阴阳失德、神人失衡,是三界伦理问题之共同表征;而且,此等难题亟待分析与化解,否则世无宁日、人神难安。有感于此,姜圣师遂“大巡天下”,欲救民水火。
姜圣上帝大巡三界、降世人间,其道义使命就在于告诫世人这一生命真相,向人揭示问题产生的因果原由,进而教化其从根本上体悟生命大道之真髓,并投身参与化解天下困厄。
在大巡思想中,人神抵牾不安、强弱争斗不息的群生混乱状态,被称之为“未开辟”状态,其所对应时空,即“先天”世界。姜甑山就此提出:
以降生前为先天期,降生后为后天期。然而在先天则主掌相克之理,故有怨恨不平之气充满于世。在后天则主掌相生之理,统治世界,使怨恨者,变为相爱,使差别者,变为平等,使人去其心中恶欲,而成大仁义精神,及肉身扫除病苦,共享寿考,各得快乐。若换言,则现世贫富差别、贵贱差别、强弱差别、男女差别,故自有无量怨苦不平,今我主宰天地万物,将欲根本的改革,使我人类解脱此苦,天地一番开辟,世上花开鸟啼。虽然将有怪病流行,无数人命,皆归死亡,若听吾教,诵咒读经,可免其祸。9)
“相克支配”是此先天10)时代的生命伦理关系之基本原理。先天相克原理作用之下的世界,充盈怨恨不平之气;是气生发聚集,导致人们在物质财富上的悬殊、社会地位的分别;侍强凌弱、仗富侮贫、以贵辱贱等,形成无量冤恨苦痛。身心相悖、人神对立、天地冲突、邦国紧张,实乃受相克原理支配下诸多生命关系的直观体现,而且如此的背离、紧张、对立与冲突,呈现出愈演愈烈、越积越深的集结态势。对此症结倘若不加分辨,那么欲求化解便束手无策。
从伦理视域而言,问题症结在于结“冤”太久太深。关于“冤”,《说文解字》释曰:“冤,屈也,从几兔。兔在门下不得走,益屈折也(原注:枉曲之意也)。”
冤即冤屈,指被冤枉而不能伸之意。由于蒙冤而不能释怀,就会产生内心的冤恨,形成心结,进而人与人、人与幽魂之间就出现各种仇对。由于长期的曲怨增益、冤愤累积,造成万古千重怨苦雠结,犹如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之七十七所谓:“百年何足言,但苦怨与雠。”生活经验告诉人们:“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身看后头”;而消解怨结、平定混乱的前提,即以明了仁义“相生”为旨趣。
可见,姜圣上帝“大巡天下”,神道设教,志在昭示三界冲突之症结,“匡定先天之度数”,以“先觉觉后觉”11),教化世人积极参与化解多维苦难。
《大巡指针》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之第一条开宗明义,宣称“大巡”道旨:“禀受九天上帝(姜甑山)启示的道主(赵鼎山)确立了宗统”;其第三条中明言:“吾(朴汉庆)直接得受道主遗命继承了宗统。”其第四条归总声称,“本道门的‘渊源’始于受上帝启示(封书)而确立宗统的道主,相传至今”。《大巡指针》这里不仅明示大巡真理会的创教开派历程,而且强调上帝“大巡天下”启示真理的神圣与崇高。不仅如此,《典经》还记载了化解宇宙劫难的“三界公事”方案:
上帝对金亨烈道:“在先天,人与世间万物皆为相克之理所支配,世间怨恨日积月累,错综复杂地充斥于三界之中。天地失其常道,各种灾祸丛生,世间暗无天日。因此,吾欲整理天地度数,调化神明,以解万古怨恨,以相生之道建后天仙境,济度世间苍生。不论大小事应由神道解冤,若能事先稳固度数并加以调化,以此为基人事便以自我达成,这便是三界公事也。”12)
“公事”是与“私事”相对的概念,在《典经》中,“公事”是指教主姜甑山和道主赵鼎山招徕神明,进行匡正天地运行方式、化解天地人神伦理困厄之宗教大役事。“按其目标可分为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匡定天地度数的世运公事;二是解万古冤恨,并重新安排和统一的神道公事;三是指明处于末世而徘徊的人的灵魂,构筑后天仙境相生之道的人道公事。”13) 故此,称谓“三界公事”。“阴阳合德、神人调化”可以理解为该教化解“三界”困厄的关系机理,“解冤相生”可视为解决“先天”危机的关键实质,“道通真境”实乃理顺宇宙秩序的“后天”理想状态。“上帝坚信:若以神道统理大小事情,可收玄妙不测之效,此乃无为而化也。匡定神明界度数,使万事合乎道义,确定无量仙境之运数,各自的度数所至之处,可开启新局面矣。”14)其间,解怨报恩、化克为生,便是济世救困、转危为安的基本原理,也是贯穿大巡伦理思想的一条主线,可谓体现大巡匡世济民特质的显著标识。
姜圣师面临李朝末叶极度恶化的宗教、政治、社会黑暗期,宣称前所未有的16字真理,旨在以宗教性法理与道德性操持去改造世人,重塑秩序。姜甑山圣师在宣布此真理的同时并践行了与之相应的三界公事。经由几代人的努力而创立的大巡真理会,秉持16字真理,传承仁爱相生之道,在弘道中坚守初心,在济世中巩固信仰。
二、伦理要义
大巡真理会以“阴阳合德、神人调化、解冤相生、道通真境”为思想宗旨,并诉诸于“四纲领”与“三要谛”等道德信条与伦理规范,这背后蕴含明显的“匡世济生”的宗教情感与道德关怀,同时亦不乏内在的生命逻辑,对之加以解读,可以窥见大巡真理会伦理思想的主旨内容与价值诉求。
朴牛堂在《大巡指针》中对“大巡真理会”的教理教义和根本宗旨、修道信条、价值目标等,阐述得十分精确、简明。如说:“宗旨为阴阳合德、神人调化、解冤相生、道通真境;信条为安心、安身、敬天、修道四纲领和诚、敬、信三要谛;目的为无自欺、精神开辟、身心改造和布德天下、广济苍生、辅国安民、建设地上天国。”15)与其说此乃该教会的思想主旨,不如说,其间关涉“大巡真理会”之伦理法则、道德信条与终极价值理想。因为九天上帝广巡天地人三界之“大巡”,从三界关系失调失衡着眼,从诱导道人劝善进业入手,以相生之道为济世主旨,意在重建天地人之多维良序,是对宇宙生命及其伦理秩序的究竟关怀。如此之信仰观念、操持法门、价值理想,无一例外地属于伦理道德范畴。换言之,大巡伦理思想,不在大巡真理之外,却正在大巡真谛之中;其伦理思想可以概述为:“解冤相生、报恩相生”之伦理原则;“三谛”“四纲”之道德信条、“人世修道”“布德”“教化”之修行工夫;“人尊”“道通”“仙境”之价值旨归。
如前所述,大巡思想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恢弘的生命视野——在大巡思想者眼中,混乱不堪的先天三界,阴阳失德而相悖、神人失序而难合,于是“天用雨露之薄,则必有万方之怨。地用水土之薄,则必有万物之怨。人用德化之薄,则必有万事之怨”。由“薄”致“怨”,因果相续。在上帝看来,“天用、地用、人用,统在于心。心也者,鬼神之枢机也,门户也,道路也”。16)也就是说,天地人三界之各种怨结,由来已久,而且根深蒂固。如此深重之怨结,并非空穴来风,却各自有因。统合而言,源于个人之“用心”法则出现问题;细究起来,问题的关键在于,生命之间实存的原理是二元对立、彼此冲克。进而言之,相克原理支配之下,怨愤交错、暴戾纠葛、雠隻叠加,而且这些因素集结成势终将毁灭整个世界。
所谓冤结,在道教典籍当中,主要是指人由于宿世所犯之罪而导致的各种人际冤对,进而引起阴间冢讼、幽魂遭难、阳世受报、人鬼之间结缚缠绵。易言之,天怒人怨,相互激荡,阴阳承负,彼此纠缠,矛盾升级,灾厄丛生。道教这一生命观念为大巡伦理思想所借鉴吸纳。
“解铃还须系铃人”——上帝认为导致世界终将尽灭的重要力量在于“冤”“结”, 支配形成“冤”“结”的原理是相克原理;而拯救天地人三界危机的生命机理,也就在于解冤释结,化克为生——以相生原理取代相克原理——相生原理表现为“解冤相生”、“报恩相生”两种方式。无论哪种方式,其实施者,皆为有此道德觉悟的人。在大巡思想中,“冤”又作“慼”。“‘慼’意指他人对我的怨恨,因此,解冤乃化解慼之意。须知结慼者和解慼者皆为我,因此,惟我先解慼,对方所结之慼才能自然化解。所结之慼得以化解而解冤,唯解冤才能实现相生”17)。
如果说相生为顺,那么相克则为逆;逆则有待扭转为顺,方能化克为生。姜一淳认为,“只有通过‘天地公事’来消除冤屈而死的‘冤神’和反抗而死的‘逆神’等神灵之间的所有怨恨,才能得到解冤”18)。在大巡真理会,就是要通过“解冤”达至“相生”;其中,“解冤”是手段,“相生”是目的。诚如《典经ㆍ教法》上帝所言,“为万古逆神解冤,赋予全部星宿带走,万物皆有是非,惟星宿无是非故也。逆神本系抱负难遂之人,怨恨遍斥天地之间。但是世人反视其行为而把逆神当作枭首,冠以乱臣贼子之名。一切逆神对此深为不悦,只好赋予万物中无是非牵碍之星宿携走。天有早夕之是非,地有厚薄之是非,日有水旱之是非,风有顺逆之是非,时有寒暑之是非,惟星宿无是非,亦无相克。”19)从《典经》到《大巡指针》,都把“解冤”与“相生”联系起来,表现出主动化解“相克”之矛盾,建立良好人际伦理、人神伦理的愿望与努力。“实施解冤相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们道德实践上的向善。”20)“解冤相生”可谓出于对道德理性的普遍认知。
与之相似,“报恩相生”,就是要以“报恩”取代“背恩”——所谓报恩,包括报答父母、社会、国家、天地等于己生命之存在、成长与发展所施予之恩情,即对“所受恩德应予回报”——这种知恩图报的“报恩相生”,着眼于理顺施恩者与受惠者之间的授受伦理关系,凸显天地、家国、师亲诸等与个体生命之间的正向衍生与代际传承,意在让和谐的人伦温情持续不辍——此所谓“‘非人情,不可近’,因此,须以德相待,时常厚待道人乃至非道人”21)。这是以自然情感为基础的生命伦理劝善原理,说到底,“报恩”关涉良心情感与应然行为,“相生”直指社会价值与意义宿旨。“报恩相生”可谓情感逻辑下的同情共感。
相较“解冤相生”之普遍道德理性主张,“报恩相生”则为带温度的道德情感要求,二者在道德动机上存在维度之别,但在伦理目标与生存原理上,却并无二致,皆指向良性“相生”。
大巡真理会的相生原理,揭示的是社会中的人们处于和谐互利的生命状态的前提条件与保障基础;惟其如此,人们彼此方能相互协作,激发生存的积极能量,协同合力于生命大道,实现“道通真境”的伟大理想。这种前提与保障,不是实然存在的生命机理,而是带有明显的价值色彩,需要人们的道德觉醒,并付诸行动,积极地化克为生才得以呈现的——这正是姜圣上帝开启的基本伦理原则。
大巡真理会倡导的相生原理,无论是普遍理性的“解冤相生”,抑或是共同情感的“报恩相生”,皆属于抽象的伦理原则;这种抽象的伦理原则,有待细化方可贯彻执行,反映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转化成相应的道德信条,以增强信仰之下的崇敬心理,养成历久弥坚的德行习惯——在大巡真理会,这就是以“诚、敬、信”为内容的修道“三要谛”,以及以“安心、安身、敬天、修道”为要求的日用“四纲领”。
一般而言,“诚”、“敬”、“信”,是三个常见的伦理学概念,也是基本的道德德目,“诚”“信”在世俗生活中常被并联合用,作为一个道德条目,要求世人为人处世应诚实守信、不昧良心、不妄作为,而“敬”则多指向敬畏、崇敬——即便是在世俗伦理维度,三者皆属道德心理范畴,至于宗教伦理视域,这种道德心理实乃宗教神学的下属概念,无一例外地被打上信仰的烙印——在大巡思想中,“诚、敬、信”,实为道人修道之“三要谛”,或称“三法言”——其中,“诚”之要义在于,“以道即我我即道之境界统一心灵,奉献于万化度济。心摄一身,统理万机,故一身思虑动静惟心所到”,力至“不断调密己心,始终保持省察虚怀”之“精诚”状态;“敬”即“指受心神之驱使,依礼行事”;“信”意在“一心既定,不为利害、邪正、偏倚而有所改易、差错或变异;不得以一为二、三为三、彼为此、前为后;犹如历万古而四季昼夜无有差错,经万劫而江河山岳不移一般;如期而至,如限而定,进之以进,诚之又诚,达所期目的为信”。22)
既然为修道之要谛,也就意味着,“诚、敬、信”正是道人之修行之真谛,反映出修道生活的核心内容是修心,而修心的根本要求在于精诚专一、敬仰不止、笃信不疑,其中,既有心理上的态度要求,也有行为上的律令规制,以致于灵魂上的终极皈依。诚如都典所言,“须知布德、教化、修道等诸事,离诚敬信均无法实现”。23)
如果说道德信条有功能层次划分的话,那么以“诚、敬、信”为内容的“三要谛”,直指宗教信仰的终极实体,无疑侧重于信仰层面的终极伦理支柱,而以“安心、安身、敬天、修道”为要求的“四纲领”则属于践履人生信仰的日用道德宝典。此所谓“道成德立取决于诚敬信,将此道理系统传授,以加深信仰心”24)。
在日常生活中,道人通过“四纲领”细化“三要谛”,落实宗教信条;具体到“四纲领”,道人又以安心、安身二律令为修行之训典——“使心不偏不倚、无私无邪,还原至纯本然之良心,不为他人虚妄企图所惑,不为自己非分欲望所动”,此为“安心”;使“一切起举动作”“合于道理和法礼,不可行非义非礼之虚荣”,此谓“安身”。25)——将敬天、修道等宗教要求,贯彻于身心修炼活动之中。
需要说明的是,大巡真理会之“敬天”“修道”有明确的虔诚行修意涵:前者是指“谨言慎行,时刻不忘崇敬上帝之心;念念不忘与上帝同在,时刻将至诚供奉上帝铭记于心”;后者意指“以潜心静气,凝聚侍上帝左右的精神,磨练于丹田,以灵通为目的,敬之又敬,诚之又诚,念念自在,念念相续,至诚奉诵”。26)可见,敬天侧重于对于九天上帝之恭敬与供奉,属于对终极信仰实体的心灵皈依;修道侧重于凝聚精神、至诚奉诵之类的心性修炼,其价值趋向是成为“道通君子”。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日常修道进德活动之中。
大巡真理会遵循“解冤相生”“报恩相生”两大伦理原则,主张“诚”、“敬”、“信”三大德目,推行“安心、安身、敬天、修道”四大纲领,强调“人世修道”,不离人伦日用,并将修道分为工夫27)、修炼、平日祈祷和主日祈祷28),而且认为四者彼此各有所指,又相互关联。有关修行工夫,《大巡真理会要览》涵括其内容与要求如是:
工夫——在一定场所,按指定的方法,所定的时间诵读咒文。
修炼——不受时间场所限制,诵读祈祷咒或太乙咒。
平日祈祷——每日丑未时自家祈祷,但外出不能祈祷时归家后补充。
主日祈祷——每甲、己日子午卯酉时,在指定场所或自家祈祷。29)
为加强日常管理,大巡真理会进一步制定出诸多修道程式与规范,作为对修行工夫的道德仪轨与程序要求30),现择录如下:
按时间有平日祈祷与主日祈祷之分,按场所有道场与家庭之殊,基本要求皆为向信仰之对象九天上帝祈愿,按时以至诚诵读咒文。
道场: 1 时间之内诵读 12种咒文,而后诵读太乙咒与祈祷咒
家庭:诵读12种咒文后 读太乙咒 24回, 祈祷咒 24回。在家庭做“丑时祈祷”时供奉法水,祈祷后分饮;法水里寄托着感应于人类之至诚的上帝的气运;以饮用法水来感受上帝之德化并净化身心。
祈祷时烧“纳币纸”。祈祷时烧纳币纸,其目的在于邀请包括上帝在内的诸多神明, 同时把祈祷者的意愿与精诚传达于天。
众所周知,在韩国宗教文化中,以至诚之心拜祭神明的宗教仪礼,称之为致诚。它是韩国代表性宗教民俗仪式之一。需要说明的是,在特定的时间,在寺刹、祠堂等神圣场所,摆上祭物求神拜佛的行为统称为致诚,有别于祭拜祖先的仪式,后者谓之祭祀。
按照圣事活动分,譬如2月10日,举办赵鼎山道主得道致诚、3月6日举行赵鼎山道主化天致诚、6月24日进行姜甑山上帝化天致诚、9月19日拜祭姜甑山上帝之降世致诚等;按照时令节候分,有元旦致诚、元宵节致诚、中秋团圆节致诚,以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夏至、冬至、腊享、末伏等致诚。
主张道人应信奉于天, 信奉于地,进而信奉于人,要求每天在骊州本部道场,侍学工夫 36名, 侍法工夫 36名;且一天 24小时不眠。
大巡真理会的修行工夫,以“人山修道”而见长。所谓“人山”群修,就是指在人山人海的凡尘之中展开修行,而非离群索居、入山避世地孤行清修,而且,这种修行更多的是有组织有纪律、讲帮扶讲共生的团队性修持。32)经由组织的善德流布与团队的启蒙教化,多元协同形成整体合力,致诚交感神明,获得宗教德业精进,这便是修行工夫中人神之间的伦理枢机。
《大巡真理会要览》对修道者个人身心、人与神、人间社会诸多伦理关系,皆做出了理想描绘:“以阴阳合德、神人调化、解冤相生、道通真境为宗旨;以诚、敬、信三法言为修道之要谛;以安心、安身二律令为修行之训典;崇尚伦理道德、以无自欺为根本,通过改造人、精神开辟、布德天下、救济苍生、辅国安民,建设地上天国。”其间针对个人,就是以“道通”为能事,以“道通君子”为理想人格;“人尊”“地上仙境”分别对应人神伦理价值与社会理想目标。
关于“道通”,《大巡真理会要览》强调指出:
大巡真理会以诚、敬、信三法言为修道之要谛,以安心、安身二律令为修行之训典,以三纲五常为根本营建和睦家庭,以遵守国法为准绳践行社会道德,以无自欺为原则修心炼性、洗气炼质,回归人类内心本来清净本质。以此对阴阳合德、神人调化、解冤相生、道通真境之大巡真理加以勉修、诚之又诚,以正觉道即我我即道之境界。一旦豁然贯通,三界透明森罗万象之曲尽理解无所不能,此乃灵通,亦谓道通。33)
也就是说,道人信士以伦理道德为根本,以修心炼性和洗气炼质为内容,通过虔敬致诚就能达到道通。所谓“道通就是跨越时空,看透三界,通达万象,达到无所不能的境地。”34) 可见,“道通”乃指修道中的心灵超常的生命状态。“道通”,亦即“(心)灵(超常)通(达)”,简称“灵通”,实乃修道获致特异功能的超常状态;具有道通特异功能的人,又被称为“道通君子”。此类道通君子,不仅能力卓越,而且品德优秀,是德才兼备的理想生命典范。
至于“人尊”,是相对“神尊”而提出的。
在神与人的伦理关系问题上,以往有所谓“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之争,在甑山那里,表述为“天(地)尊”与“人尊”之别。所谓天尊是指神封于天后,神的权威存在于天,因此天变得无比尊贵,远远尊高于人。同时,他还提出,“人尊大于天尊、地尊,今为人尊时代,当勤修心”。在大巡真理会,神封于天的时代已成过去,根据甑山作为九天上帝,实行天地公事,事先编好的新秩序,崭新的时代将会来临。这就是人尊时代。所谓人尊,即神封于人——人和神实现调化,因此权威存在于人类本身,人就变得尊贵。这里的调化就是调和与造化两个词的缩略形。即神人调化,就是神和人实现融合,创造宇宙万物的意思。35)
可见,在大巡真理会,人神伦理关系,既非绝然对立,亦非神尊人卑,而是人神皆尊——大巡真理会提出人尊观点,旨在突出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倡导此感彼应,调化顺生。
朴牛堂直接以“和平”诠释“人尊”,如说“‘人尊思想’即和平思想。以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人类和平实现世界和平即为大巡真理”;认为人尊时代中的人类形象,是神人调化的道通君子;并且人尊与神人调化是实现“地上神仙”、“后天仙境”的基础背景——在笔者看来,都典突出人之尊贵,在于劝导道人应自觉掌握创造和平的自主权与主动权,切实凭借自身修为,坚持从家庭、社会等具体人伦事宜做起,进而去创造人类和平乃至三界安泰,这与姜圣上帝所谓的扭转先天相克状态为后天相生仙境的总体思想并无二致。二者皆珍视现世人生,只是对世人的重视维度,有所区别而已:九天上帝侧重于人的价值地位,都典突出人的功能发挥。
所谓“后天仙境”,亦称“地上仙境”,《典经ㆍ预示》于此有较好注脚:
上帝曰:在后天,天下如一家,不倚威武,不施刑罚,和谐调合,依法理治苍生。为政者能以化权施政,将无越权之弊端;百姓则远离冤屈贪淫之扰,得免生老病死之苦,不老不死;再无贫富不均,相互自由往来;天地不再高远,可任意驰骋天地之间;智慧开启,通达于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十方世界,世间不再有水、火、风三灾,是为无上祥瑞和谐的地上仙境。36)
在大巡伦理思想中,修道者“以潜心静气,集永侍上帝身边之至诚精神于丹田,不断磨炼,灵通为目的,敬之又敬,诚之又诚,念念自在,念念相续,至诚奉诵”,可以臻于道通真境,此为个人层面的理想境地。至于宗教生活中信众与神族之间的伦理关系,大巡真理会以人尊观念,高扬信道参与创造的主体性,凸显人神协作的必要性。基于前二者,人神协作,变相克竞争,为相生和顺,化解先天一切冤结,开辟后天“无上祥瑞和谐的地上仙境”。
三、精神特质
大巡伦理思想从天地人三界失德问题切入,以相生之道引领,主张人神调化,解冤释结,建构祥瑞和谐的地上天国,其精神特质可以概括为:宇宙伦理视域上的三界整体性、道德主体作为上的人神协同性以及终极价值目标上的天国人间性。
从九天上帝、赵圣玉皇上帝的问题视域中,不难发现所谓三界之未得开辟,那是由于先天相克原理在支配人间,导致世间累积冤结,天地人三界关系失序,世间灾祸横生不辍。如《典经ㆍ公事》载,上帝道:“因冥府发生错乱,世间随之混乱不堪。故冥府公事完成,则世间万事皆可得解。”37) 在上帝眼中,天上、地下、人间等三界,皆有待伸之冤结;而解冤释结视域,首先应将天地人神纳为一体,统合而观,从整体着眼,考虑对治。
从《典经》所载上帝所言“匡救天下不可依局内成法,应依局外新法行三界公事,方可成就”,以及“三界公事者,即指天、地、人三界之开辟也。此种开辟无先例可循,乃新创之法也。于古与今未曾有,因此,不可沿袭他人,亦非运数所定,唯上帝所创者也”;“上帝降临世间,匡定天与地之度数,令神明出入于人心。上帝启用在世间受凌辱者,赋运数于万物而用,此改造三界者也”38),等等,可见大巡真理会是从宇宙整体视域来审视三界失序问题,以上帝首创“匡定天地度数”新法可化解世间累积冤结。
大巡伦理涉及的冤结,其关涉领域甚广,包括凡尘人事交接、国际交往,天神、地祇、人鬼沟通等,其涵义颇多,“冤”的思想除却“冤屈”“曲枉”之外,更有来自佛教的“三界”之“冤亲债主”的观念,而“结”涵括道教之诸多承负所及“郁结”“恩怨”“嫌隙纠纷”等意。然而,佛教的“三界”“解脱”等理论预设与大巡伦理思想相去殊异。
佛教《经律异相》之《天地部》以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为三界;大乘佛教以缘起性空说明宇宙万物的生灭有无问题,认为世间万物并非由实体构成,只是由缘会而生,也随缘离而灭,事物没有自身独立的实体存在,也没有独立的自性,易言之,其本性是空,简称性空。缘起是事物存在的现象,性空是存在的本性,前者是有,后者是无,二者是事物之一体两面。基于此,对于生命实践而言,关键是用心体悟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中道”。达此中道,方可把握宇宙真实,让心灵获得解脱。可见,佛教开出的伦理对策,侧重于教人如何放下执念,帮人解脱心灵羁绊。
不仅摄取佛教倡导的心灵解脱智慧,大巡思想家还主张从身心协同、致诚感召等途经,协力共解三界之困厄。个中缘由在于对“天地公事”等道力之笃信:“上帝认为三界之乱源于冥府错乱,故须改定冥府之相克度数。唯如此,深陷于否劫之神明与苍生才得以相生,大势终得扭转。”“因行此公事,众饿莩神将皆升至天上,世间不再有饥馑,饿莩神灾将逐渐消失。”39)
需要说明的是,天地公事乃姜圣上帝独创的调理先天失序状态的“乾坤挪移大法”——此法的基本伦理精神在于化克为生——这一伦理精神为大巡真理会所继承。这一精神的直观表述,即天地人三界之“解冤相生”“报恩相生”。此可谓宇宙生命伦理的第一要义,天地人三界之一体统合而观的整体性便成为其鲜明特征。
宗教伦理中,人与神的伦理关系是不容忽略的问题。一般而言,在早期西方宗教思想中,神性高于人性,神尊而人卑;中国宗教乃以“敬天法祖”为内涵的人文教化,其凡俗人性内置非凡之神圣性,简称人性中蕴含神性,主张经由心性内修而超凡入圣——在此意义上,中国宗教主张之由人及神之旅,实为内在超越之路。易言之,在中国宗教伦理思想中,人性与神性具有某种潜在的相通性,二者的关系不像西方宗教所言的绝然对立,乃至不可跨越。
至于以耶教为代表的近代以降的西方文明,甑山指出:“西方的文物是模仿天国的。它的文明是倾向物质的,所以造成了人类的傲慢。最终触动天理,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犯下种种罪行。在这过程中神道的权威严重受损,天道和人事的常道出现错位,三界发生混乱,道的根源因此被打断。”40) 在他看来,过于张扬的人性,“造成了人类的傲慢”,“最终触动天理”,“神道的权威严重受损”——也就是说,西方传统的人神关系因过于张扬人力——改造自然、社会与人自己——而损害神道,从而带来三界新的混乱——究其原因,在于“道根被打断”,“神尊”受贬损。
基于此,大巡真理会提出“人尊”观念,它既没有否认“神尊”价值,也没有夸大“人尊”意向,更多的是从“阴阳合德”意义上——“人为阳,神为阴,阴阳相合,然后有变化之道”41)——将属阴之神与属阳之人的伦理关系,协调统一形成合力,类似于中华易文化“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无疑属于“率一切道通神与文明神,取各民族文化之精髓加以统一”42) 的协同方案。此方案的用心在于聚力匡扶。因为“阴阳合德”之“德”,便有“能量”、“能力”之义。43)
尤其是对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强调,凸显出“人尊”之可贵,尤其是“参天地赞化育”之能事。如说:
不受偏爱偏恶曰仁,不受全是全非曰义,
不受专强专便曰礼,不受恣聪恣明曰智,
不受滥物滥欲曰信。
德懋耳鸣,过惩鼻息,
潜心之下道德存焉,反掌之间兵法在焉。
事之当旺在于天地,必不在人。
然无人无天地,故天地生人、用人,
以人生,不参于天地用人之时,
何可曰人生乎?
闲谈叙话可起风尘,闲谈叙话能扫风尘。
一身收拾重千金, 顷刻安危在处心。44)
美德即力量——人以其仁义礼智信等德性力量,可贯通古今、参赞天地,通过“横扫风尘”,提振宇宙正气,重塑三界秩序,彰显非凡的“自救”能力,获致类似于“神尊”的地位。这种人神皆尊的伦理主张,重在强调人神主体在化解先天问题上各自的功能上的协同性,惟其如此,“匡定天地度数”45)才有了合力保障,“调化神明”“调和人事”“开启后天仙境”也就有了力量支撑,并使之从伦理理论到生命实践成为可能。
大巡真理会希冀在凡尘世间建立地上天国,而非寄望于身后来世,或缥缈虚空天堂,而是要求每位道人入世修行:不仅要修道者过“自省的修道生活”,“须以心修炼,身体力行,使身心达到统一”,而且要注重对社会民众的道德教化——这种教化立足生命存在与发展,从“解冤相生”“报恩相生”理顺生命体之间的伦理关系——这种道德教化不同于某些泛泛而论的道德说教,具有生命伦理的根本性,因为其价值目标直指生命共同体的理想存在状态与未来走向。
地上天国的建立,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这种努力体现为,要求道人首先从觉解自我生命与父母、社会、天地等有恩于己的生命意识开始,进而应时时处处告诫自己“莫背恩”,竭力“报恩德”“诚利人”。如《大巡真理会要览》“训诲”指出:
恩惠即人之给予我之恩泽,背指忘恩与背反之意,因此,所受恩德应加以回报。生与寿、福与禄皆为天地之恩泽,故应以诚敬信立报恩天地之大义极尽人道;保命与安居为国家与社会之恩泽,故应以献身、奉献之忠诚,为社会发展与共同福利极尽作国民之道理;出生与养育为父母之恩泽,故应以崇祖报本之大义极尽孝道;教导与成长为教师的恩泽,故应对奉教与布德极尽弟道;生活与禄爵为职业之恩泽,故应以忠实与勤勉极尽本职。
诚利人乃相生大道之基本原理,救济苍生之根本理念。为他人不辞辛劳,以精诚合作的精神,在共同生活中携手共进。46)
不仅如此,大巡真理会锲而不舍地开展布德、教化、修道事业,感召更多人了解相生之道,坚持不懈地施行救护慈善事业、社会福祉事业和教育事业,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以相生之道济度世间苍生”。诸如此类,无一例外属于济世救民的善举义行,也是建构地上天国的重要内容。这一入世济度理想,从行修人道着手,类似中国南方净明道之作派——强调“方寸净明”“忠孝致仙”——积善成德乃二者共性,然而,大巡伦理思想更加注重生命共同体的建构。
四、结语
大巡真理会伦理思想是大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伦理视角,有助于加深对大巡思想的认知与理解。大巡伦理思想散落在《典经》《大巡指针》《大巡真理会要览》等相关资料中。作者主要通过对这些基本文献的解读,参考部分前贤研究成果,相较佛、耶、道诸教,本文认为大巡伦理思想有独特的问题视域、独到的主旨要义,以及较强的精神特征。
(一) 大巡伦理思想以“一道”“二山”“三界”为信仰要素,属于生命宗教的新型伦理形态。其中,“一道”指称大巡真理;“二山”即九天上帝姜甑山、道主赵鼎山;“三界”指代天界、地界和人界。“三界”为大巡真理会伦理思想所关涉的时空场域,“二山”是其伦理思想指向的信仰对象,“一道”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精髓。其基本逻辑是,先天三界秩序混乱、伦理失序、冤结累积,甑山上帝遂降临人世,且开示大巡真理,告诫世人解冤相生、报恩相生的相生之道,以扭转相克原理支配下的宇宙秩序——相生之道是大巡伦理思想展开的理论基石。
(二) 大巡伦理思想围绕“阴阳合德、神人调化、解冤相生、道通真境”这一宗旨,以“诚、敬、信”为“三要谛”,以“安心、安身、敬天、修道”为“四纲领”,将其“一道”的伦理要旨,转化为终极信仰的道德要求与人伦日用的行为规范,进而对道人之身心修行工夫与神明交互感应做出宗教礼仪规制,再从个人修道之“道通真境”、人神皆尊协同,以及道信众生共建“地上仙境”道出伦理价值理想。
(三) 大巡真理会之伦理思想可以概括出三个特点:其一,天地人三界相生的整体性——以宇宙生命为伦理视域,以相生之道为化解原理,追求天地人神的和谐共生;其二,人神皆尊的协同性——在不否认属阴之神的尊崇地位的同时,提出属阳之人的尊贵价值,突出以人为自力的阴阳合德的必要性,凸显人神德力的内在协同性;其三,地上天国的入世性——从其伦理主张“报恩德”“诚利人”,到竭力开展布德、教化、修道事业,坚持不懈地施行救护慈善事业、社会福祉事业和教育事业,“以相生之道济度世间苍生”,直至希冀在凡俗地上建立天国仙境,处处彰显其济世救人的伦理特征。